王養忠上網查閱病人病歷
王養忠在“出彩周口人”彩旗上簽名
王養忠是來自淮陽縣白樓鎮的一個普通農家孩子,祖輩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然而,高考時陰差陽錯,“誤”上醫學院,從此讓他走上懸壺濟世的路途。他勤奮好學,8年面壁攻讀,不僅折桂國內首個眼科中醫內科學博士,而且躋身中醫技術國內頂尖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出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眼科主任。
7月,炎熱而多雨的北京,展示著古都豪放而充滿詩意的性格。在北京市東四北大街279號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的一間辦公室,身穿白大褂的王養忠,接受了我們的專訪。今年43歲的他剛好博士畢業,成為國內中醫戰線的首個眼科中醫內科學博士,樂觀自信是他給我們的深刻印象。
高考失利誤入醫途
“人家考了上海大學,你咋辦?”“上北京。”王養忠讀小學時,他的一位表哥考上了上海大學。在當時的農村,這是光宗耀祖的事,少不更事的小養忠成為家人逗樂的對象,然而,這句話在30年后得到應驗。
王養忠出生于淮陽縣白樓鎮八里廟村的一個普通農家,父輩希望他有出息,考上大學,這也是一個農村家庭的目標。無論農活多忙、家里多緊巴,父母都讓他“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年麥收季節,家人頂著烈日,忙著打場,母親想讓他搭把手,學開手扶拖拉機碾麥,父親鐵下心就是不許他開車打場。
最讓他忘不了的是,在他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村里每年要組織農工挖河,父親一去一個月,將節省下的5元錢托人捎給他。那5元錢或許是他一家的買菜錢,但是,父母全部給了他。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參加高考發揮失常,被一所普通醫學院校錄取。他整個人陷入低落之中,對前途充滿迷茫。1996年,他大學畢業,分到山東棗莊礦業集團中心醫院眼科,當上一名眼科醫生。
前來就診的多是礦工,眼病是他們的職業病。王養忠每年都會碰上幾起煤礦井下爆炸嚴重損傷眼睛的事故,病人痛苦的表情、貧苦家人充滿祈求的眼神,讓他心里充滿心酸,苦恨自己醫術太淺。于是,他一邊工作,一邊勤奮學習,踏上更高層次的求醫之路。
奮斗八年攻讀碩博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上世紀農村孩子上學時,老師和家長時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其實,知識不僅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命運,還深刻影響到社會的進步。“我的家族出了3個博士、7個碩士、10個本科生。”王養忠說,這樣的環境會激發人的上進心,況且,他是家里兄弟中的老大,有責任帶好頭。現在,他和愛人考上研究生,在他的帶動下,弟弟也考上碩士,他們一家就出了1個博士、3個碩士。他們這一代很多兄弟都在大城市工作,真切體會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力量。
談起考研,他感觸很深。在棗莊工作的5年時間里,他成家娶妻生子。他在工作之余苦讀醫書,歷經兩考,于2001年被錄取為鄭州大學碩士生,在鄭大一附院攻讀眼外傷專業。次年,他愛人也考取鄭大一附院婦產科碩士生。他們舉家搬到鄭州。
一邊讀書,一邊養家,生活負擔很重,他們夫婦非常樂觀豁達。敢于奮斗,勇于挑戰困難,人生才有意義。2004年,他北上進入北京一家二甲醫院。對于外地來京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工作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艱苦的工作環境沒有壓垮他的意志,他常常加班加點,努力工作,認真學習,展示河南人優秀的一面。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得王養忠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工作。工作之余,他不忘初心,積極進取,于2013年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眼科博士。他開玩笑地說,他可能是國內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西醫眼科醫生中的中醫內科學博士生。
八年的苦讀,八年的奮斗,對于他年輕的人生是何等的重要。他樂觀地告訴記者,這個過程盡管很辛苦,但是很值得,他認為人生沒有虛度,生活很開心,感覺也很精彩。
勤奮敬業贏來尊重
勤勞、樸實、厚道的鄉土基因,是這位淮陽游子身上閃光的優秀品質。盡管他已經身在北京,但仍然心系家鄉。他在博大精深的醫術領域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先后參與主持4項世界衛生組織、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有4篇。
他的專業特長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甲狀腺相關眼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疾病、視神經疾病、干眼癥、結膜炎等。由于他的干練好學勤奮,深得醫院的重用,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兼東直門醫院東區眼科主任。
他的敬業深得病人稱贊。采訪中,他為一位80多歲的老人做眼手術,老人的孩子都在國外,老兩口80多歲,手腳不靈便,他天天打電話詢問病情,跟蹤觀察,并為老人約車到醫院復查,又主動替老人約車將老人送回家。老人很受感動,在王養忠的就診網頁上發帖表揚他。醫德是一個醫生立身的首要條件,也是最深得尊重的品質,王養忠用實踐踐行著一個醫生的優秀品質。
他告訴記者,他從西醫研究跨入中醫領域,不僅是醫術的跨域研究,而且是思維的轉變,更深入研究了國學文化,未來,中西醫術并用治療眼疾將成為他的重要課題,希望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